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族谱网站 福建族谱网 广东族谱网 海南族谱网 广西族谱网 中国姓氏组织 各国宗亲会网站
大马华人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大马华人 > 历史

华人组成峇峇社会

时间:2010-01-28  来源:槟城媒体  作者:

所谓“海峡华人公会”,就是由一批已转化为峇峇的华人所组成。根据约翰甘默(JOHOR CLAMMER)所著《海峡华人公会》─书中,对峇峇社会有下列的分析。

他认为,巴巴是一个与中国没有联系的社会,而且生活习惯已经“土生化”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存中国的旧传统,但语言方面“福建马来化”和装饰上的改变,使到他们成为特殊的社群。

其实,华人是较有规模的移民,是英国于1786年占领槟榔屿后,到了1824年,英国将槟城、马六甲及新加坡并为海峡殖民地,华人移民在这三个地区激增。

1874年英国与霹雳苏丹签署邦咯条约,揭开英殖民势力介入半岛的序幕(1884 马来联邦成立,1909马来属邦成立),到廿世纪初,整个马来半岛落人英国手中,华人的移民也就更进一步增加。

根据统计,1911年,马来半岛及海峡殖民地人口中,华人共有87万4200人。

由于华人大量移入,海峡华人(或称土生华人)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冲击。一般而言,他们思想是西方化的,接受英国为宗主国,因而成为英国人乐于聘用在政府部门服务的文员。

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叶,峇峇的政治意识与行为,大都是效忠于大英帝国与海峡殖民地政府,而不是中国。

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,导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,当时有一名海峡侨生,投稿《海峡华人杂志》(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),呼吁海峡华人组成一支分遣队到中国与英军并肩作战,共同对付义和团。

1901年11月,有100名海峡侨生加入新加坡义勇军步兵队,表现对英国政府的忠贞。不过在十九与廿世纪交替间,清廷、保皇党与革命党三股势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活动,曾导致若干海峡侨生领袖的思想激荡。

他们热望中国能变法图强,跻身世界强国之林。其中如林文庆.伍连德、曾锦文与阮添寿等人,更毅然回中国服务。

另一方面,从中国移居马来亚的华人,归属于两种包含看政治体系的制度,其一是受公开承认的甲必丹制度,其二是容许存在的帮会组织。

黄存燊认为,中国史上曾推行“外人甲必丹”(蕃长)制度。但在马来亚第一位被殖民政府(葡萄牙)委任的是郑启基,又名郑芳扬。荷兰时代为李君常(原名李为经)

一些著作认为,郑启基是马来亚最古寺庙青云亭的创建人。不过也有学者又认为,郑启基于1632年在漳州出生,于1677年,据指出他是在荷兰时代,被委为甲必丹的。

不过,我们可以肯定的是,在英殖民势力侵入之前,华人甲必丹制度已在马来亚存在。

戈登明斯说:“华人在马来亚建立本身的社会”,自然带来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结构。政府当局允许华人这样做。他们建立自己的学校,而华人的福利及社会服务通过自己主动获得确保。早期的中国政府,通过“华人甲必丹”制度,来维持当地的法律与秩序。

从历史事件显示,早期华人甲必丹是一种家长式的统治,与清朝有著一定的联系。他们在马来亚的华人社会,维持看封建式的地位,基本上,政治思想是倾向中国的帝王制度,最突出的例子是槟城的第一任华人甲必丹辜礼欢,约在1790年被莱特委任,距离莱特占领槟城不过三、四年时间,当时华人不过二百名之内。

辜氏借著英国人的势力,成为“酒税承包人”,跃居富豪,他的次子辜安平,少时被送往中国,初在林则徐幕府服务,后调往台湾。

台湾割让给日本后,尚被封为贵族,至于辜礼欢的子孙辜鸿铭(辜礼欢的第三子龙池的儿子),被布朗(FORBES SCOTT BROWN)收为养子,后负笈英国爱丁堡大学,荣获文学硕士,精通法语、德语和现代希腊语。因受清朝帝制影响,开始留辫子,抛弃洋服,穿中国衣。

1873年辜鸿铭回中国,考中进士,出任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幕僚。他的著述甚丰,其中《怒吼之声》表达的世界伦理观念,备受欧人重视,而译成数种西洋文。

可是他的顽固思想,使他在清朝灭亡后,仍然主张保留辫子、缠脚、蓄妾与抽鸦片等恶习,竟叫嚣辫子为“中华民族之标志与徽号”。更叫人不齿的是,在民国成立后十年,他依然背著潮流,只有逊帝宣统对他的“忠贞不渝”表示激赏,曾追封他为“唐公”(溥仪逊位后,被日本人利用为傀儡,建立伪满洲王国)。 

babaNyonya.jpg

峇峇娘惹
 
 

print
 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 
站内搜索: 高级搜索
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© 2017 马来西亚华裔族谱中心
网站赞助:吉隆坡广东义山 网站维持:华研
网站游览人数: